top of page
搜尋


當城市開始生產 ─ 從永續的都市農業網絡理論到台灣的可食地景實踐
IPCC 第六次評估指出,氣候變遷已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極端天氣頻發、作物產量與品質下降、運輸受阻。它也危及水資源與公共衛生,並加深社會脆弱性,對城市造成重大影響。IPCC 呼籲透過減碳與氣候調適行動來緩和這些衝擊,而連續可生產都市地景的推動正是這樣的行動之一。...
10月10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當公共空間成為投資 ─ 景觀讓人本與商業共生的六個設計要點
在多數城市治理的語境裡,公共空間常被視為「消耗預算的負擔」:鋪設、維護、管理,都需要政府持續投入。但真的是這樣嗎?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人本街道如何設計;本篇則進一步聚焦在公共空間如何創造實質的土地價值與商業潛力。 透過整理具代表性的國際案例與研究數據,我們帶出六個設計上可實...
9月8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街道的細節就是城市的觀點—景觀設計如何介入街道、擾動城市
當我們談論一座城市的風貌與生活品質,最直接的感受,往往來自於人與地的接觸面,也就是街道。然而,在台灣,「鋪好一條街道」卻是一個具高度爭議的公共工程。從地方里長擔心車道縮減、居民抗拒路樹、店家反對停車格,到地下管線錯綜、變電箱位置風水不佳,甚至只是畫一格機車停車位,都可能引發...
8月10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