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細節就是城市的觀點—景觀設計如何介入街道、擾動城市
- yhsiao78
- 8月10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10月10日

當我們談論一座城市的風貌與生活品質,最直接的感受,往往來自於人與地的接觸面,也就是街道。然而,在台灣,「鋪好一條街道」卻是一個具高度爭議的公共工程。從地方里長擔心車道縮減、居民抗拒路樹、店家反對停車格,到地下管線錯綜、變電箱位置風水不佳,甚至只是畫一格機車停車位,都可能引發數次會勘與漫長協調。
這些片段看似瑣碎,卻揭示更深層的城市問題: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街道」?
在人本交通的理念中,街道不是城市空間的「附屬品」,而是一個觀點 — 它顯示這座城市是否願意為人留出安全與歸屬的位置。當一個城市願意讓人行空間通暢、綠意可達、步行友善,它也因此改變人們對街道的定義。而景觀設計正是這個之中的重要媒介,透過景觀設計的力量,介入街道、擾動城市,從細節出發,逐步翻轉城市對公共空間的態度與想像。
街道設計不是在畫人行道,而是整合城市的界面
「我剛開始做設計的時候,經常要重複畫街道斷面,但老實說那時候不太理解為什麼要一直重畫。當時我以為只是在糾結人行道要1.5米還是2米、綠帶寬不寬,後來才慢慢理解:街道設計不是在處理一條線,而是在調整整個城市的呼吸節奏。」 — 主持設計師蕭宇昂經驗反思
宇昂藉其在國際事務所工作多年的經驗分享,景觀設計的角色,並不是在別人決定完車道、人行道與綠帶之後,才為空間「上色」,而是應該從一開始就參與:協助重新思考道路的邊界如何定義城市的活動模式與意象。
街道不只是風景,還是「城市的社交節點」

景觀要能在街道設計上有發揮,有賴設計團隊與政府權責單位的溝通,更需積極與地方對話、促進參與。
早在 2013 年,波士頓市政府便透過發布一套都市設計準則,開始重新平衡街道使用權,目標是讓步行、騎乘自行車與搭乘大眾運輸,能與開車一樣安全、便捷。在這份準則中,街道不再只是交通的通道,更被視為城市的公共客廳、社區的畫布,以及城市生活的實驗場。也因此,波士頓積極體現「街道轉換為廣場」(street-to-plaza)願景,將日常交通空間轉化為更多元的社交與活動場域。
到了 2018 年,波士頓更進一步推出《策略性公共空間指引》(Tactical Public Realm Guidelines),聚焦於如何活用都市中難以開發的畸零地。透過低成本、快速實施的方式,以及與社區、店家、非營利組織的公私協作,測試出城市中「能讓出的空間」,包含轉角空地、停車格與人行道。

接著,再針對這些「能讓出的空間」建立一套完整的公私協作流程,包括:由市政府發起提案公開徵件、社區組織申請空間轉換、設計顧問協助設計、公共工程委員會審議、公共財管理單位負責維護制度等。這個「流程模組化」,讓舊城中原本難以調整的街道有了改變的可能。
轉角空地、停車格、人行道,透過公私協作,轉換為臨時性或半永久性的微型廣場、戶外咖啡座或街角綠地,讓城市在「不大動干戈」的前提下,創造社交、休憩與微氣候調節的節點。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深化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與參與,波士頓政府積極將「地方感」的建立納入街道政策的一環。例如,透過舉辦街道塗鴉或地景彩繪活動,邀請在地藝術家與居民共同創作,把街道轉化為公共藝術裝置。這些策略不僅增添城市色彩,更讓街道成為連結人與場所的文化平台,形塑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城市表情。
在既有舊城區中推動公共空間再造與制度調整的案例並不僅限於美國,在澳洲的墨爾本,政府並未將歷史保存與城市發展視為對立議題,而是致力於在空間中取得平衡 — 保留城市歷史紋理的同時,也積極打造具氣候韌性的街道環境。
墨爾本市政府認知到,宏觀的都市願景若要真正落實,必須回到人的尺度(human scale)來操作,也就是在我們每天腳下所走的「街道」層級上才能體現。換言之,街道是城市生活的維生系統 — 它連結活動、承載歷史、引導視線、調節氣候,也形塑居民對城市的感知。
市府提出一套墨爾本市中心設計指引(Central Melbourne Design Guide),以「從都市結構到設計細節」為操作邏輯,劃分出六大主題尺度,從城市結構到設計細節,進行系統性的設計指引與控管。

此外,設計指南中強調「人是設計的起點」,使得準則執行內容大多與使用行為有關。例如:當街區寬度達到一定距離,開發案應提供如拱廊(Arcades)、廣場(Plazas)、柱廊(Colonnades)等可供行人穿越與停留的公共空間,同時必須考量行人的視角、移動方式與身體尺度,藉此創造出適合人們停留、交談、甚至坐下休憩的空間。

這些設計規定的核心目標是在都市密度高、街廓深的情境中,提升街區的可穿越性與可親近性。因此,開發案需保留並改善原有的步行通廊與拱廊網絡,若基地條件允許,還應進一步新增連接路徑,以擴展既有的人行系統。透過這樣的空間介入,讓街區內部形成連續、清晰且可辨識的步行動線,使人可以輕鬆地在街區中穿行,從而提升整體街道環境的可達性與使用品質。
不管是波士頓還是墨爾本,兩座城市都意識到,在舊城區內,大型開發機會有限,但透過「微介入」與「空間整併」,可以逐步打開城市界面。而打開的條件,並不是單靠設計,而是透過制度與流程設計來實現的。
在上述波士頓與墨爾本街道設計規範與案例中,我們看見「整合思維」、「跨部門對話機制」的重要性、可操作性。而類似的個案也發生在宇昂的設計經驗中。
當設計從街道出發,道路配置的邏輯就不再一樣
宇昂以過去在Sasaki公司參與上海徐匯跑道公園的經驗為例。上海徐匯跑道公園前身為舊機場跑道,在景觀設計師與道路主管機關的協作下,重新定義了區域主幹道的橫斷面構成。
「當時我們與設計團隊一起重新思考這條原本以車行為主的道路,希望在不影響交通量的前提下,提出新的車道斷面設計。」
Sasaki公司認為,原有的綠化帶過小,整體街道形象顯得生硬、缺乏親和力,因此設計團隊提出一項與公園整合的策略:將公園內一小部分綠地調整為道路用地,讓出空間給車道中央的綠化帶使用。
透過重新配置與設計,團隊讓這條原本是四車道的快速通行道路,轉化為具有林蔭大道氛圍的城市軸線。高大的喬木從公園延伸至車道,綠化層次變得更豐富,也讓街道界面不再像過去那樣冰冷生硬,而是更柔和、連續,成為一條能與城市綠帶連動的通行與景觀共構空間。

街道甚至是都市韌性的一部分
延續徐匯跑道公園的案例,宇昂進一步分享:「對我來說,道路從來不只是車輛通行的空間,它其實也是城市中最關鍵的收水系統之一。我們當然需要讓車子行駛,這讓硬質鋪面成了無法避免的設計條件,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鋪面上的『水』該怎麼處理?」
道路上的逕流水往往夾帶油污與污染物,必須過濾才能進入下水系統;而在面對極端降雨時,還得確保它們能夠快速排走,避免積淹水風險。也正因為這樣,設計團隊在規劃原本位於舊機場跑道、沿著道路延伸的線性綠帶公園時,便提出一個構想:打造長條形的雨水花園。這樣的空間不只是景觀綠帶,更可以作為一個兼具過濾、滯洪與排水功能的設施。
然而,要真正落實雨水花園,其實是有很多條件限制。舉例而言,團隊必須調整車道的排水方向,讓雨水能夠順利引導進入花園。但這件事不是設計團隊單方面能決定的,他們得說服交通單位配合,把原本各自獨立思考的道路與公園排水系統,整合成一個共同運作的機制。
「只有在系統整合的情況下,道路上的雨水才能有效進入雨水花園進行初步過濾,而當雨水花園滿載時,過濾後的溢流水也能順利銜接回道路的排水系統。這樣一來,才有可能真正發揮這個設計在環境功能上的價值,而不是淪為一塊純粹的綠化裝飾。」
類似的作法,也曾應用在另一個位於南昌「大U軸城市綠帶設計」中。在那裡,團隊同樣透過線性綠帶與雨水花園的系統整合,讓雨水在進入下水道前,先被綠帶空間初步滯留與過濾。從大雨過後所記錄的狀況,明顯可以看出公共空間在住宅區與道路之間形成自然緩衝與調節的角色,有效減緩瞬時大雨帶來的雨水壓力。不同場域,相同原理,都說明了街道不只是硬鋪面,而是一個韌性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


打開城市改變的縫隙、促成跨領域協作的可能
當我們再度回望台灣街道的種種現場,不難發現,問題從來不只是「人行道寬不寬」、「路樹會不會掉葉子」,而是制度與價值排序的反映。我們對街道的理解,仍深受效率導向與工程慣性所制約,景觀設計常在結構定案後才被邀請介入,因此難以從源頭參與城市界面的生成。這讓「街道轉型」在政策語言上看似積極,實則在執行層面仍步履蹣跚。
但我們也看見,轉變其實並非不可能。無論是墨爾本平衡開發與保存的設計準則、波士頓策略性公共領域的實驗性操作,還是上海徐匯跑道公園等系統整合的工程實踐,都顯示:城市的改變,也許從來不是大刀闊斧的推翻重來,而是從街角多一棵樹、多一張椅子開始;街道設計可以是逐步發生的,也必須是跨領域協作、制度與民意共構的過程。
在這之中,景觀設計師的角色,不應只是為街道「上色」或「點綴」,而是主動介入空間的治理邏輯,建立能說服技術單位、連結民間想像、翻譯城市語彙的專業語境。我們談的不是一塊磚鋪得多直,而是:城市願不願意為人、為環境、為日常生活讓出一點空間。
最終,街道不是要做得多漂亮,而是要讓人在其中感受到 — 我在這座城市是安全的、有歸屬感的。而那,才是城市真正的細節所在。
撰文: 李佳芳
協作: 蕭宇昂/ Formoscape 芮嶼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人行道為什麼蓋不起來?公部門推人本交通的5大難題|新北養工處總工程司何文吉(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2957)
Melbourne Design Guide(https://participate.melbourne.vic.gov.au/amendmentc308/melbourne-design-guide)
Tactical Public Realm Guidelines(https://www.boston.gov/sites/default/files/file/document_files/2018/08/fina_tactical_public_realm-8.18-no-wrap_1.pdf)
Boston Complete Streets(https://www.boston.gov/departments/transportation/boston-complete-streets)
Jan Gehl(2010)《Cities for People》
Kevin Lynch(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Jane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聯繫我們
Email: yhsiao@formoscape.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