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共空間成為投資 ─ 景觀讓人本與商業共生的六個設計要點
- yhsiao78
- 9月8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10月10日

在多數城市治理的語境裡,公共空間常被視為「消耗預算的負擔」:鋪設、維護、管理,都需要政府持續投入。但真的是這樣嗎?前一篇文章,我們談到人本街道如何設計;本篇則進一步聚焦在公共空間如何創造實質的土地價值與商業潛力。
透過整理具代表性的國際案例與研究數據,我們帶出六個設計上可實踐的要點,希望能證明─好的公共空間不只讓人舒服,也能帶動周邊商業價值;同時,商業也能反向支持公共空間的營運。讓公共空間與商業價值兩者互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
公共空間不只是消耗經費的基礎建設,也能是創造收益的公共財
當芝加哥市政府在 2000 年代初期啟動河濱步道計畫時,當局便清楚,真正的挑戰並不在於設計,而是在於「資金缺口」。即便當時已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河濱公共空間能夠帶來觀光與生活價值,居民也期待能重新親近這條城市母親河,但龐大的經費始終難以到位。

因此,Sasaki 公司的設計團隊在初期必須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突破,甚至協助市政府尋找潛在的投資來源,才能讓藍圖不至於停留在紙上。團隊透過公共空間的設計,創造一系列新興經濟模式,包含:河畔零售與餐飲的營收,吸引人潮與觀光;廣告、品牌合作等新型態收益;河道停泊與水上活動的使用費用。

從芝加哥河濱步道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到,專案整體建設成本約 9,950 萬美元,其中第二期耗資 4,250 萬美元,第三期則為 5,240 萬美元。然而,實際的收益增長遠超過最初預期。2010 年專案初期的年收益僅約 120 萬美元,到了 2013 年仍維持在 110–140 萬美元之間。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芝加哥河濱步道帶來的經濟效益遠超過最初的推估。2015 年第二期開放,收益一舉攀升至 460 萬美元,2016 年第三期啟用後更突破 850 萬美元。這些新型態商業帶來的收益,讓市府得以在期限內償還聯邦 TIFIA 交通貸款與其他基礎建設貸款,進而釋放出原本規劃的財源,用於後續的維護與營運。
芝加哥河濱步道的成功,打破了「公共空間只是消耗政府經費」的刻板印象,也讓應證了好的公共空間可以帶來穩定的商業價值,為城市帶來持續回饋;另一方面,這樣的設計也讓居民重新獲得親近水岸的日常經驗,將河流從城市單一的「基礎設施」轉化為多元的「生活舞台」。
景觀設計以商業設施帶動人潮,人潮帶來的商業收益反哺公共空間營運
位於廣州珠江旁 (聚龍灣區域) 的白鵝潭展示中心,佔地約 2.7 萬平方米。同樣由 Sasaki 公司承攬的專案,設計團隊將原本大型倉庫和混凝土場地的工業碼頭,轉變為濱水公共空間。團隊以「榕樹融城」為設計理念,大量保留現場的榕樹,並且引入「榕樹咖啡廳」吸引人流並為公共空間注入活力。

主持設計師蕭宇昂分享箇中秘辛:「廣州白鵝潭展示中心,是我在 Sasaki 工作時參與的專案之一。它並不是典型的『公共空間帶動商業』,而是相反,由我們建議業主在場地中引入小型商業設施。原因在於,這片濱水區域屬於城市新區開發的前期專案,地點相對偏離市中心。我們理解『以開放空間先行』對城市發展具有長遠價值,但也清楚,僅憑一座優質的公共空間與文化建築,難以在邊陲地帶立即聚集人潮。於是,我們提出以商業作為驅動:透過咖啡廳等小型營運空間吸引日常使用者,進而帶動公共場域的活力,並將部分商業收益回饋於空間的維護與營運。」

當人潮被引入,公共空間的使用度相應提升,商業與公共空間形成良性互動。此外,商業設施收入的一部分反哺給公共空間的管理和活動,使得公共空間有機會不長期仰賴政府經費挹注,而能永續地自力營生。
無論是美國芝加哥河濱步道以公共空間帶動商業設施獲利,或是中國廣州白鵝潭展示中心置入商業設施以反哺公共空間維護營運的需要,對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似乎都是有點遙遠的理想。這樣的公共空間與商業設施相輔相成的理想,在台灣,可能嗎?
心中山線形公園為城市留白,有限成本建構城市生活舞台
設計顧問廖士豪說:「公共空間的價值,不必一定仰賴龐大投資。心中山線形公園北段工程經費僅約1.1億元。其最大的特色在於『空間沒有被過度定義』。當街角、騎樓與人行道之間沒有生硬阻隔,而是以綠植、鋪面與座椅自然過渡,這種模糊界線的手法,使得空間機能可以自由被市民『重新創造』。」

位於寸土寸金台北市中心的心中山線形公園,相較於美國芝加哥河濱步道或中國廣州白鵝潭展示中心的工程費用,心中山線形公園北段以 1.1 億元的有限成本,成功串接捷運雙連站至中山站的綠帶、使得中山北路與赤峰街區在短短幾年間轉型成為新興商業熱點。此外,由於線形公園的場地沒有過多用途限制,因而能夠承載各式活動──週末市集、手作展售,到音樂表演、街頭快閃,甚至只是下班後的休憩與聊天,都能自然發生。
心中山線形公園北段,其實只是透過最基本的鋪面與植栽,就重新規劃出一個可供停留與串連的公共空間。這並不表示設計師「只需要/想要做這麼少」就好;而是應證即便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一個與城市肌理緊密銜接、設計得當的線形公園,能讓公共空間被市民再親近甚至是賦予意義,進而在日常中帶來使用價值與商業效益。
公共空間與商業價值相輔相成的六個景觀設計要點
綜合以上國際與台灣案例、以及事務所過去的實作經驗,我們總結六個公共空間與商業價值相輔相成的景觀設計要點:

關注可視性與開放性:公共空間的可視與通透,能有效增強安全感,也自然吸引更多人願意走進來。在心中山線形公園一案中,當設計師串連起兩捷運站之間的步行空間;或是芝加哥以河濱步道串連起,五個活動場域、打造悠遊河濱的沈浸體驗。
以步行友善為主導:以「人」的需求出發,提供移動座椅、多樣化家具,創造步行導向的空間連結。人本需求與商業價值並不互斥,在 The Pedestrian Pound 的研究可以看到:在英國,以步行為主的商業區,零售營收可比車行導向的街區高出約 30%。
善用邊界並活化:邊界是場地中最活躍的區域,將活動或商業設置在邊界而非空間中央,可以讓街角與轉角自然聚集人流,逐步形成小型商業節點。這個要點與《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書的觀察不謀而合:人在廣場或開放空間裡,大多數活動都集中提供安全感與參與感的邊緣,而不是中央。
加強停留體驗與誘因:公共空間不只是「過路」,而是要讓人願意停下來。文章中三個案例都可以觀察到,當空間裡有遮蔭、舒適與安靜的角落、座椅或空間,都能讓人自然延長停留時間,進一步帶來交流與消費。
空間保有彈性的設計:空間、設施、家具應具備靈活性,不必設計之初即定義所有用途,讓人能自由選擇休息、交流的方式,增加再訪率。誠如 PPS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的資料指出,一張長椅的成本往往可以換來十張可移動椅子。我們可能以為可移動的椅子有被竊盜的風險;但在巴黎與紐約等多個實際案例中,研究觀察到椅子實際被竊比例極低、甚至因為使用者能隨興組合、靠近活動或遠離人群,使得這些設計反而賦予公共空間的多元使用想像。
規劃初期納入商業策劃:公共空間在規劃初期階段應納入商業策劃,從未來使用情境與商業可能性出發,調整空間配置。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落實營運管理細節,例如後勤動線、管線佈置與家具收納等,才能打造真正永續公共空間。從白鵝潭展示中心的經驗便可以發現,商業設施的思考與置入,可以避免公共空間閒置、也讓場域長期活化與自我循環。
從人本又有趣的公共空間找尋當代城市的希望
Thomas Heatherwick 在其著作《人本建築》(Humanise: A Maker’s Guide to Building Our World) 中感慨:「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的開發商更關心股東,而不是社會......太多的城市讓人覺得沒有靈魂、令人沮喪。」 這樣的批判也提醒了我們,若公共空間要成為投資,它的根本也必須回到「人本且有趣」的概念。
我們認為「人本且有趣」的公共空間,能實踐 Heatherwick 的理念,卻不承擔他所面對的爭議風險。從案例與研究中我們了解到真正帶來經濟與城市活力的,不僅是引人注目的建築,而是能被自由使用的公共空間。換言之,公共空間的細節正是驅動投資與回報的基礎,這些「平凡中的有趣」,既能消除商業與公共空間的衝突,也能讓真正的人本 (humanise) 理念落地,成為城市長遠投資的核心。
撰文: 李佳芳
協作: 蕭宇昂/ 廖士豪/ 王維康/ Formoscape 芮嶼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Have a Seat: Movable Chairs or Benches? https://www.pps.org/article/movable-seating
The value of public space: how high quality parks and public spaces creat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Three U.S. Cities Reinventing the Modern Waterfront - Urban Land Magazine
Chicago Riverwalk, Phases 2 & 3 | Landscape Performance Series
Bai’etan Exhibition Center Landscape | Guangzhou, China | Sasaki
Bryant Park | Projects —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See the giant heart design on Bryant Park’s lawn
如何拉近人與水的距離?專訪芝加哥河濱步道專案統籌Zach https://csr.cw.com.tw/article/43959
讓公園去水泥|留給綠地空間 | 我們的島
串起台北的綠色廊道!「心中山線形公園」用山作為連接城中南北的文化束道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稿-北捷「夏日亮點 花樂Me」開幕活動熱鬧展開 心中山線形公園南、北段串聯 打造國際觀光新熱點
海澤維克《人本建築》!挑戰百年現況,寫給所有人的建築願景 | 文藝視角 | 500輯
心中山線形公園南段改造完成 7/25首次舉辦大型市集!串聯北段線形公園 打造「夏日亮點 花樂Me」開幕主題活動
心中山線型公園北段
聯繫我們
Email: yhsiao@formoscape.com


留言